江上来兴甲,宫中失委裘。升朝君难靖,建刹母恩酬。

风物长千古,云山短发秋。浮图三百尺,陟级望沧洲。

已尽韩郑郊,始入青山路。积雨晓未开,前嶂隐忽露。

风林上萧疏,溪水下奔注。传闻元和初,于玆畔藩戍。

地险九州分,天子一朝怒。上相歌《采薇》,严军入悬瓠。

千营尽凯歌,三州始内附。岂罄作辅材,差免舆尸误。

当事始知难,斯人岂常遇。沉没不可论,寒陂下飞鹜。

  前日承询妇人无主之说,当时略以臆对。之后复读赐书,检寻传记以考其实。盖以士大夫礼言之,非特妇人无主,虽男子于庙固亦无主也。以天子、诸侯言之,则自汉以后,妇人于庙中有主,而周以前,则或有或无,未敢决焉。古人所重者尸祭。其依神者尸为要,主非所必不可无也。 郑康成注《祭法》,谓士大夫之庙无主,惟天子诸侯庙乃立主。其说颇为今学者所骇,而考之于古则实然。孔子告曾子曰:“当七庙、五庙无虚主。”然则三庙、二庙、一庙者,固可虚无主矣。古《聘礼》,宾介所居馆,皆士大夫之庙也。使有主之庙,而使人居之,将豫移主出乎?抑听其人神之相渎乎?宾主皆何以安焉?斯庙不设主之可征者也。惟左氏载孔悝有取祏之事,此特末世之僭耳,非礼之正也。以礼之正言之,天子有日祭、月祀,诸侯亦月有告朔,故设官以日严奉其主为宜。卿大夫之祭,于时疏矣,又位下,不能专立官以日典守,故庙中亦无常奉之主。且古人依神,所重亦不必以主也,故男子妇人皆无主于庙,士大夫礼也。若天子、诸侯,庙中固必有主矣。 然主不书谥,虽汉犹然。妇人配祭,不专立尸,设同几以依神,则谓后夫人与君同一主,亦无不可者。

  至《汉仪》载:“天子主一尺二寸,后主七寸,在皇帝主右。”则妇人有主之事,至汉而甚明矣。不知自周、秦以来所传礼固然,汉乃因之耶?抑第汉时人自为之礼耶?此不可以臆决者也。若今世士大夫不以尸祭,庙中惟主为重。主则书先人之爵与字,不可以云与妣共之。其必当立妣主明矣。 《荀子》“食鱼泔之”之义,鼐意谓食鱼易伤人者脍也。泔之恐是渐之醯酱之类,以为脍耳。奥读如燠,奥之则以火熟之矣。曾子殆伤昔奉父母时不闻此语,常以泔供馔,故泣也。然别无考证,不敢信以为是也。 “不逆薪而爨”者,言持薪必顺其本末。此小事尚不肯逆,况为暴乎?此解易了,但不知所出耳。来书云:“见《南齐刘琎传》。”检琎传无此语,乃见《宋书·建平王宏传》,系琎上书申建平王景素之词。 其馀数条,鼐皆不能解,古事固难通,而传书亦或有误字也。

  谨就所见者上陈,待教!少凉走候不具。

昔侍先伯居乡邑,四海贤人尝语及。清如冰雪沈御史,复有琼瑶好篇什。

出持使节海岱閒,吹满春风开束湿。生为后辈见之难,公至暮年名转立。

郎君与鼐再世交,尚书礼曹先后入。每看鹤骨出人群,辄想龙门趋父执。

京师昨竟到轩车,谢客未尝容拜揖。鼐也问疾就郎君,语重行艰年七十。

传将画照索题诗,展册欲书眶已泣。却思先伯年正同,曳杖歌先驹影急。

幅巾终冀一升堂,白旐忽看翩指隰。从玆前辈彫零尽,况复孤生涂路涩。

城边执手别郎君,归看画图仍在笈。紫芝深谷自长生,茆屋秋风为谁葺。

惟有名德寄人閒,两家后裔收文集。

雪馀冰泮日华清,试向寒山托漫行。曳杖穿林逢客少,解裘登嶂觉身轻。

丁东石溜岩幽出,层叠岚光树上明。取作分司随口句,惊人无复谢宣城。

关外花迎帐殿开,箜篌随上射蛟台。柳边细马雕鞍过,新自河閒望气来。

往日东风帝子家,濡毫上客写妍华。时乖竟值忧危议,春尽难留锦绣花。

节概青编悲志士,文章白发笑生涯。从游紫柏犹吾愿,绮语何烦甲乙加。

日月双轮迈,文章一管窥。劣容留后死,敢谓使先知。

求子才宁易,从余志亦奇。深山有神会,何异接披帷。

万叶霜凋变锦丛,双岩金碧拥行宫。宫门右畔溪桥石,竟日凉飔响坠红。

梅萼香𡼡静女旁,熏笼暖倚意寒凉。怀中不合时宜在,爱咏齐纨冰雪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