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卷国学 古诗文
字典 成语 词典 古诗文 组词 拼音 近义词 反义词
搜索记录 清空

支持汉字、拼音、编码、部首、分拆查字,帮助。

  1. 首页
  2. 名句

名句

类型:
友情 人生 儿童 写人 中秋节 感恩 警世通言 春天 写山 七夕节 思念 冬天 秋天 励志 夏天 春节更多
作者:
李白 司马迁 苏轼 杜甫 班固 左丘明 柳宗元 白居易 欧阳修 韩愈 辛弃疾 柳永 吴文英 屈原 陶渊明更多
朝代:
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
形式:
诗文 古籍 谚语 对联
  • 神人之言微,圣人之言简,贤人之言明,众人之言多,小人之言妄。

    《小窗幽记集醒篇》

  • 致安之本,惟在得人。

    《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》

  • 学者非必为仕,而仕者必如学。

    《荀子大略》

  • 非其所欲,勿施于人

    《管子小问》

  • 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寅。

    《增广贤文上集》

  • 有功于前,有败于后,不为损刑。有善于前,有过于后,不为亏法。

    《商君书赏刑》

  • 至治之世,其民不好空言虚辞

    《吕氏春秋览审分览》

  • 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

    《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》

  • 迎天意,揣利害,不如其已。

    《列子力命》

  • 使杀生之机,夺予之要在大臣,如是者侵。

    《韩非子三守》

  • 主贵多变,国贵少变。国多物,削;主少物,强。

    《商君书去强》

  • 争利者未尝不穷也。

    《淮南子原道训》

  • 辅弼之臣瓦解,而邪谄之人并进

    《汉书传东方朔传》

  • 一场幽梦同谁近,千古情人独我痴。

    《红楼梦第五回》

  • 不说自己井绳短,反说他人箍井深。

    《增广贤文下集》

  • 公事不私议。

    《礼记曲礼下》

  • 人之生利也,然且犹尚有节;葬埋者,人之死利也,夫何独无节于此乎?

    《墨子22章 节用(下)》

  • 养心须淡泊,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。

    《围炉夜话第九八则》

  • 如不知足,则失所欲。

    《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》

  • 山中也有千年树,世上难逢百岁人。

    《增广贤文上集》

  • 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头是百年身。

    《花月痕第二十五回》

  • 无人调护,自去经心!

    《浮生六记闺房记乐》

  •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

    《雍正剑侠图第二十四回》

  • 凡事要好,须问三老。

    《增广贤文上集》

  • 法与时转则治,法与世宜则有功。

    《韩非子心度》

  • 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

    《增广贤文上集》

  • 千里搭长棚,没有个不散的筵席

    《红楼梦第二十六回》

  • 思所以危则安矣,思所以乱则治矣,思所以亡则存矣。

    《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二》

  • 所谓一国皆狂,反以不狂者为狂也。

    《日知录卷三》

  • 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

    《孝经诸侯》


  • 1
  • 46
  • 47
  • 48
  • ...
  • ...
  • 99
名句
  • 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
  • 徒霜镜中发,羞彼鹤上人。
  • 楼外轻雷,不间昏和晓。
  • 吾知游乎天地之间,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。
  • 一片伤心画不成。
  • 车既弊而马罢兮,蹇邅徊而不能行。
  • 小风疏雨萧萧地,又催下千行泪。
  • 亡走赵,赵不内。
  • 主雅客来勤
  • 拚酩酊花深处。
  • 多情帘燕独徘徊,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。
  • 此世人之恒情。
  • 半窗幽梦微茫,歌罢钱塘,赋罢高唐。
  • 亦各言其志也!
  • 阳虎尝暴匡人,匡人於是遂止孔子。
  • 书曰:恃德者昌,恃力者亡。
  • 人贫志短,马瘦毛长。
  • 不成雨暮与云朝。
  • 安有不闻者乎?
  • 是之谓辞达。
诗文
  •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代 高适
  • 明妃曲二首 宋代 王安石
  • 安贫 唐代 韩偓
  • 邯郸少年行 唐代 高适
  •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唐代 高适
  • 短歌行 唐代 李白
  • 文章 宋代 陆游
  • 蒿里行 两汉 曹操
  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杜甫
  • 书怀 唐代 杜牧
  • 钓台 宋代 李清照
  •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唐代 杜甫
  •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唐代 高适
  • 古朗月行(节选) 唐代 李白
  • 隋宫 唐代 李商隐
  • 西塞山怀古 唐代 刘禹锡
  • 桃花 唐代 元稹
  • 村居 清代 郑燮
  • 姑苏怀古 唐代 许浑
  • 归园田居·其二 魏晋 陶渊明
© 2025 万卷国学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